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腊月八日同诸君青原即事 其四 明末清初 · 施闰章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出处:学馀诗集卷之四十七
胜事相传倒插荆,菁葱一树又旁生。
啸公飞锡凌空去,塔院松风是啸声(天界啸峰和尚示寂寺中。)
寿圣禅院大观二年 北宋 · 张弼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六四、乾隆《海宁州志》卷六、民国《海宁州志稿》卷一九
西距县郭五里,俗谓之东庵,盖雪峰禅师尝隐此,身光发见,远近望之以为回禄,驰往救扑,至则无有,因号为光明庵
后稍益屋,谓之光明禅院
熙宁元年,始赐今额。
庵后大树径数十围,柯枝蚴蟉,皆南引以覆庵,雪峰手植物也。
树□古井甘冽,大旱犹供百人,亦雪峰所凿。
然院屋才数楹,痹陋隘迫,莫能立众。
天圣已来,居无常人。
元符间,僧俗以为县无禅刹,四方云游,蔑解袍之所,乃启官请仲渊长老主之。
渊乃为之负米乞食,以供其徒。
禅侣云集,而无精舍止息。
积十馀年,始能造像构殿,立三门,建方丈,敞大法堂,增广庭庑,厨库寮舍,造供具创,几榻器用,无不备者。
华屋巨梁,修廊奥室,皆突起辉焕,列于泥涂草莽,巍然华赫一大伽蓝矣。
予两年不至东庵,今日偶复游之,睹其壮丽宏大,崇广富备,恍然如化,非复前日东庵也。
寺僧云:渊师募檀施,鸠集材植,积久告办,乃始经营,故能成以百日。
予惊叹赏览久之,因谓浮图之祠遍天下,虽三里之城,十室之邑,罔不有窣堵若者。
然要之必其山水雄深,林木秀茂,形胜地利既胜,则能华侈广大,缁徒众多,不尔亦荒凉痹陋,名存实亡。
惟白黄莞,榛棘灌莽,岂有山川形胜、地势风水使然,而渊师特以道力强兴起之。
彼所在荒刹弊寺,亦岂无僧,而榛棘颓圮者,人之不能胜天致然也。
今不待山川形胜而独能宏丽壮大者,天于人欲,亦每从之之谓欤!
余既嘉渊师之能,复念雪峰圣迹初无记载,故为之纪其本始废兴于方丈之北壁。
大观己丑将仕郎、前监本县盐监张弼秉道撰。
按:道光《海昌备志》卷一二,道光二十七年刻本。
浮山吟送药公入青原山时为笑峰禅师扫塔 明末清初 · 施闰章
 出处:学馀诗集卷之十八
浮山一片云,飞落苍梧野。
忽值南风吹,旋归庐岳(药公家浮山,避地梧州华盖寺。值余奉使西粤,始同归,抵匡庐别。)
往还离合讵无因,十年旧事休重陈。
三生石上魂未断,长瓢来濯清江滨。
老禅不演三乘义,却注南华穷彖系。
推倒辅嗣冢中骨,笑看蒙叟人间世。
洮洮清辨浑无语,食尽荼蓼觉蜜苦。
戏拈稊米是神山,捲起河源作飞雨。
坐中秋色何苍苍,城头绝巘森相望。
兴来遣兴挥秃笔,淋漓墨迹纷满床。
塔扫青原入山窟,地作蒲团随处歇。
黄荆倒插郁菁葱(七祖开山时尝倒插黄荆,至今尚茂。),又见孙枝争秀发。
螺湖鹭浦夕阳曛,吸尽西江独有君。
别后思君何处所,金牛泉畔夜钟闻。
西峰和尚 北宋 · 沈辽
四言诗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二七、《云巢编》卷六
五台之山,圣凡混同
乃惟大士,肇化西峰
唐室下衰,群生困穷。
师始振锡,于江之东。
始次秋浦,宴休禅丛。
指彼窣堵,当兴胜功。
一弄铁笛,龙吟夕空。
至人难知,是为凡庸。
时有郑传,祁门之雄。
假窃位号,擅其疆封。
师观昔缘,往造军中。
一军尽惊,标戈挟弓。
郑亦惶骇,遣谢弗通。
师顾使者,往谕汝翁:惟昔有缘,乃来相从。
郑亦感寤,欣然向风。
瞻望毫相,光明粹融。
垂发被额,犹如儿童。
面布七星,其言雍雍。
郑虽暴戾,为之致恭。
遂献上差,以为祠宫。
休止门观,幽深峻崇。
申警戒严,实备弗空。
师为郑言:彼山穹窿,吾当往视。
乃营厥工。
遗我芒屩,置于西墉。
中夜寂然,郑窥其栊,已不复见,香花重重。
郑大悔恨,内怀怔忪。
甫旦师在,曾无动容。
视厥芒屩,实敝且塳。
道其所历,山川奔冲。
坤山卓然,水流石硔。
三十六溪,溪光溶溶。
吾得其地,苍烟鸿濛。
既留我锡,于彼岩松。
郑惊其神,使按厥踪。
往反越月,其言信充。
郑始震惊,内讼顽懵。
彼土方灾,疾气相蒙。
师取盂水,佛慈感通。
以施下民,救其鞠凶。
始彻膏肓,遂起疲癃。
小大踊跃,幸甚会逢。
师忽谓传:「吾当暂去,西北有灾,即当往度」。
郑恳留止,曾不复顾。
乃升灵山,极其峻处。
诛茆结庵,圣功潜布。
土人或知,乃来饮哺。
瞻仰高德,众所依怙。
时郑中衰,群凶不附。
数困侵轶,实怀危惧。
躬遣信介,乞其来助。
师亦恻然,乃旋归驭。
敌人在竟,师命彻戍。
一指其兵,兵皆亡怖。
散走折趾,郑营安固
遂入西峰,安稳善住。
无有远迩,或老或孺。
凡所度人,至于千数。
天方骄旱,踰时不雨。
人或恳请,必蒙甘澍。
惟时吴王,治扬为府。
赤地三年,群祀咸举。
歙有汪王,实食其土。
吏奉王命,归于神主。
神夜梦吏:「吾岂弗预?
岂如西峰,威德弘普。
乃大圣人,实通帝所。
其驭五龙,谁敢龃龉」?
吏梦既觉,乃大惊悟。
来恳于师,师曾弗拒:「归语而王,雨今可伫」。
大雨三日,横流圳亩。
王心欣悦,有怀钦慕。
山无信钟,师潜有募。
得其信人,乃下秋浦
三日而还,洪钟在虡。
上有款识,五台之铸。
吴王营斋,求福其嗣。
为无遮会,以祈善护。
师心默知,飞钵来赴。
越数百里,有如跬步。
斋未及半,王启其故:「乞名大众,大众未谕」。
师起下座,顾谓王语:「名曰淩,以承汝祚」。
吴王惘然,不知其趣。
讯其所来,祁门之下。
王以为诞,延之别庑。
访诸祁门,无一言误。
王大崇信,请延巾屦,请建道场,了不可驻。
锡之紫袍,亦不一御。
愿得美锦,以为信具」。
遂献美锦,易其绨纻。
装之金钱,蠲彼租赋。
当是之时,人识佛祖。
及师之还,郑疾以固。
已而郑死,临其冢墓。
天祐三年六月大暑
召集大众:「吾将西溯。
慎无治事,厝之故宇。
后有人来,当知所措」。
其后三年,有僧甚倨。
直造堂上,发其蒙覆。
颜貌容色,不愆于素。
出而焚之,祥光载路。
奉彼遗骨,手自涂塑。
像成僧失,若无所遇。
相好巍巍,慰我黎庶。
载祀三百,道化弥著。
世所形容,乃其粗粗。
缪述为偈,顾奚云补?
惟是棕拂,庶永终古。
峰和尚语录序咸淳四年五月 南宋 · 释惟符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四一
无明将源一滴水,鼓平地波涛;
兰溪用无明一星火,□□□□谈。
月峰不甘,尽情扫荡,直得灰飞流绝,可谓不能克其家者,□眼衲僧向此录中辨取。
时咸淳戊辰长至前十日,住大宋南山净慈石帆叟惟符书。
按:《相模州极乐禅寺峰和尚语录》卷首,宋咸淳刻本。
游明因尼寺 清 · 厉鹗
 出处:樊榭山房续集卷第五
阿姨师居近鼎湖,刱造传自陈黄奴。
向闻赐金出宫掖,千年兴废谁枝梧。
颓垣古殿尚宏敞,暗笕分流水声响。
幽花閒竹隐禅房,忍草沿阶叩方丈。
前朝净侣多上流,早脱爱网辞妆楼。
明眸不教二相堕,幻质能将八敬修
百年主席凡几辈,老宿无存少酬对。
谁人肯透末山机,何处重寻隐峰妹。
今来俭薄檀施衰,粥鱼寥落诵经迟。
笑他洛阳急作髻,不见文殊浅画眉。
残碑字剥苔痕绿(寺有明天顺年中胡濙碑),对此弥伤人代速。
枝头批颊尽情啼,声声似奏无生曲。
偈颂一百零四首 其五十六 南宋 · 释绍昙
一湖横陈,七峰环绕。
妙转玄枢,死生关破。
去何有偈,流水渡百滩,来本无言,疾风号万窍。
更问如何与若何,珍重便行。
髑髅前失照,断猿哭月千林晓(大慈环峰和尚讣音(自注:辞世颂:来本无言,去何有偈。更问如何,珍重珍重。))
大慈环峰和尚福州人 南宋 · 释绍昙
肚肠深,用白粘贼翳睛药,定沧海舶指南针。
智门莲花,换人鼻孔。
握大慈苕帚,扫世烟尘。
忘忌讳,绝疏亲。
病在膏肓加蛊毒,直教石佛汗通身。
春夜同玉峰禅师游湖上 明 · 谢榛
五言排律 押虞韵
夜出招提境,沧浪意不孤。
偶经花浦歇,动有筇扶。
清净同禅侣,疏狂信老夫。
暖沙閒白鸟,春雨发青蒲。
树断星垂野,天空月满湖。
摩尼珠独在,长此照虚无。
七峰 其一 朝阳峰1120年 宋 · 李纲
七言绝句 押词韵第一部 创作地点:福建省三明市沙县
昔年叔子岘山李太白郎官湖,而湖山之名垂于无穷。微二子,则峻峰清流,湮灭而无闻矣。七闽于天下为远地,而沙阳尤僻,虽佳山水,人罕知之。予来此,爱其溪流平缓清彻,而濒溪七峰,崷崒联络,竹树郁然 如屏障间,前此未尝有名之者。予尝莅职太史氏,而窃爱是溪也。表兄翁挺,适有诗来云“梦随太史泛闽溪”,因目之曰:“太史溪”。其最东一峰曰“朝阳峰”;其最西一峰曰“碧云峰”;朝阳之西一峰最高曰“妙高峰”;高之西一峰之下有道士隐居曰“真隐峰”;碧云之东一峰上有岩桂秋至开花,香满城中,曰“华峰”;华之东两峰相属,与阁相对,曰“凝翠东峰”、“凝翠西峰”。各赋诗以识之。予虽不足以望叔子太白,而溪山之胜,庶几不愧岘山郎官湖云。时宣和二年六月十九日,序。
先得朝阳一段红,何年鸣凤集梧桐。
归舟行到湾环处,知是沙溪第一峰。
七峰 其四 隐峰1120年 宋 · 李纲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创作地点:福建省三明市沙县
杳霭青松映白云,地灵境寂好栖神。
结庐占尽溪山景,安得超然真隐人。
上李大参 其二 南宋 · 度正
七言律诗 押寒韵
云间龙鹤隐峰峦,袖手何妨此考槃。
秋老未须愁悴,春回宁复讶梅酸。
风吹雁字成簪盍,雪压鸥盟阅岁寒。
万卷皇坟谁可续,为言执事劝加餐。
栖贤寺 五代 · 朱遵度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三
夫太华维嵩。
作镇周秦之地。
峨嵋剑阁
临邛蜀之区。
曷若峻极于天。
庐山列五岳之次。
欲光于世。
栖贤居四绝之右。
其或秀生贤哲。
气噫风雷。
五岭而压三秀。
岷江而潴蠡泽。
泉飞黄石
千寻之长剑倚天
云吐炉峰。
一炷之檀烟上汉。
梁与尘寰不接。
紫霄信日月可亲。
怀山襄陵。
文命导百川而届此。
千乘万骑。
汉皇驭六飞以躬临。
既如此。
庐山不得不称其岳也。
若乃五乳峰左。
涧西。
屏展层峦。
状五老飞星之所。
门临三峡
大禹凿龙之声。
香积具而谷震文魮。
毳侣宾而风传金锡。
龙潭当户。
甘泽与法雨齐飞。
禅客临轩。
师子共象王接武。
又如此。
则栖贤不得不名其绝也。
按张僧鉴浔阳记云。
姬周初。
匡俗先生屡逃徵聘。
结庐此山。
真人羽化于紫烟。
弟子指山为庐岫。
又按张密九江新旧录云。
栖贤寺本在州南二十三里。
齐永明七年
咨议张希之造。
隋末始废。
唐宝历初
给事中李渤
以庐宫是栖隐之所。
遂舍旧宅。
以建精蓝。
奏置旧废寺额。
仍请先归宗智常禅师以居焉。
檀越处仁信之域。
睹空王而发心。
菩萨启圆顿之门。
驭五乘而接物。
绍远公之能事。
唐代之伟人。
当其海众云臻。
法幢峰立。
如声召响。
目击道存。
应物随缘。
薪尽火灭。
法须有主。
代不乏贤。
山和尚闻法鼓销声。
虑慧日长没。
出彼林下。
来此山中。
而后照觉禅师再光祖席。
佛岩大士继阐宗风。
今筠长老去来不住。
彼我两亡。
解龙济之髻珠。
得清凉之心印。
源本清而任挠。
镜鉴物而忘疲。
莲社叹三草将枯。
密云不雨。
黄屋念释门无主。
百堵谁兴。
眷彼名山。
在乎宸断。
应明诏者。
其惟师欤。
繇是虔奉纶言。
遂成素志。
遽辞丹阙。
深入白云。
师乃乘般若舟。
游一真性海。
悯狂子病。
灌一味醍醐。
接引大心众生。
俱入华藏世界。
处偫华而不自异。
即烦恼以为菩提。
宾至如初。
栋桡毕葺。
龙集辛酉
天子省方。
千官扈从。
万乘启行。
大明升冲。
六合皆照。
东风扇律。
四海维新。
龙舟才舣于星湾。
天步俄登于云岫。
心存亿兆。
岂思石椁之坚牢。
志在寰瀛。
不问瑶池之远近。
瞰双崖而壁立。
听惊湍而雷吼。
桥横虹断。
危若飞动。
乃顾谓筠公曰。
吾爱天下生灵。
视如巳也。
岂可使出尘之士。
来往而履险乎。
勿惮暂劳。
须求永逸。
目顾颐使。
规模立成。
仍宣御库钱二十万。
以充其费焉。
既而云罕未移。
勾陈尚驻。
览布金之胜槩。
揖漱玉之清湍。
茶烟袅而乳窦飘香。
禅悦味而虚室生白。
实释门之盛事。
为信史之美谭。
玉辂言旋。
缁徒蒇事。
众人役役。
因善价而沽诸。
伐木丁丁。
俄梓材而如积。
屹若神化。
皆从圣谋。
朱栏修且直。
大厦壮而丽。
马师皇过此。
免更乘龙。
邓隐峰经行。
不劳飞锡。
新桥依旧以三峡为名。
又于桥之北建驻銮亭。
寺之后改观音岩为宴圣岩。
皆先皇驻跸之所也。
召伯听讼。
国风歌其勿剪。
叔子去荆。
岘山存乎堕泪。
况明明哲后。
垂二十载。
覆焘于烝民者哉。
遵度大袖褒衣。
以登晋用。
闻先归宗之出世。
恨不同时。
李给事之为人。
各逢明主。
而又于筠长老有林泉之旧。
因御命如潇湘之游。
云欲立贞珉。
将直书其实。
以文见托。
不敢多辞。
其词曰。
庐山天柱。
五老峰前。
地如灵隐
寺号栖贤。
山中何有。
百物生焉。
寺中何有。
俊哲居焉。
江湖会同。
天文星纪。
控越连巴。
东南之美。
鼓震雷动。
触石云起。
何必崇朝。
滂沲万里。
芙蓉积翠。
帝子三宫。
九峰峨峨。
秀出云中。
龙潭水黑。
锦谷霞红。
吉甫生周。
不独惟嵩。
十八名贤。
首称慧远
江州使君
书读万卷。
禅师知常。
竹林(一作木)之院。
一言道合。
法无关键。
指兹旧院。
建彼祇园。
上栋下宇。
宝幢胜幡。
师子一吼。
孰敢兴言。
以心印心。
如篪如埙。
那含如来。
圆寂觉路。
世界无边。
非佛不度。
迦叶慈悲。
悯众生误。
了真妄源。
绝生死怖。
谢山钦因。
依绍能仁。
心如太虚。
本绝埃尘。
龙济实相。
传之于筠
清凉法海。
秋月一轮。
圣主知贤。
诏居兹寺。
入七叶岩。
法王位。
为述正言
与悟息意。
四执无着。
是不思议。
龙集作噩。
时维小康。
翠华顺动。
眷被山光。
造舟为梁。
八鸾锵锵。
云湿宝軿。
谷散天香。
三峡嵌空。
双崖如刺。
直下百尺。
飞流喷玉。
桥危飞动。
路险巴蜀。
念彼游人履兹深谷。
将易旧制。
俄成久图。
既壮且丽。
皆遵睿谟。
莫测天心。
苍生是虞。
欲使万物。
安如覆盂。
亭思驻跸。
纪圣游。
南方徯后。
碧嶂难留。
唐祚千叶。
唐年万秋。
与寺。
配天齐休。
同半峰和尚访释云谷 明 · 皇甫汸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出处:皇甫司勋集卷十八
法侣逢罗什,冥心契远公
持经自外,结宇共林中。
石壁初经面,溪泉近始通。
坐来花落后,何物解论空。
嘉定府中峰寺 南宋 · 陆游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四五、嘉庆《四川通志》卷四一
南山长安秦中西南驰为嶓,为岷。
岷东行,纡馀起伏,历蛮夷中,跨轶且千里,然后秀伟特起为二峰。
摩星辰,蓄云雨,龙蟠凤翥,是名峨眉山
遵义犍为二郡,实在其下。
人钟其气,为秀民杰士,出而仕者固多以功业文章擅名古今。
至于厌薄纷华,弃捐衣冠,木食涧饮,自于尘垢声利之外而不幸为人知,不能遂其隐操,亦卒至于光显荣耀者,如别峰禅师是也。
野烧 明 · 罗洪先
五言律诗 押寒韵 出处:念庵文集卷二十一
冬烧入云端,连山照暮寒。
隐峰霞欲烂,衔岭月初残。
明灭缘风度,苍茫隔水看。
因思关塞地,烽燧若为安。
游纯房见李叔颖郎中诗因思叔颖聊继其韵赠淳化禅师 宋 · 王洋
七言律诗 押元韵
衲衣处处逐浮云,法乳何妨长子孙。
室有巾瓶留祖意,门无车马露苔痕。
名高楚泽多新侣,梦入苕溪有旧言。
谁与隐峰居士说,曾参一句是同门。
隐峰庵十馀年无僧住矣丙寅 清 · 钱载
 押漾韵 出处:萚石斋诗集卷第八
郁郁祗陀林,萧萧碧峰上。
常住本寄名,君将复谁访。
僧亦无去相,我亦无来相。
门前涧水流,齿齿石生浪。
复天童凝禅师第一书 北宋 · 释知礼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四、《缁林尺牍》第一五页
正月二十四日延庆院住持、传天台教观比丘知礼,谨修书复于天童景德堂头禅师侍者今月十八日,僧使赍到长书一缄,文理相高,经实俱赡,舒卷忘倦,珍荷弥多。
但以夙事忏摩,全疏文学,将谋投报,预抱忸怩。
然阅华词,备谙雅旨。
盖以知礼早岁为解本宗十不二门,辄述《指要钞》。
编文纪事,聊资学众之寻研;
义浅词荒,敢冀宗师之观览?
其中所引达磨门下三人得法浅深不同,尼总持云「断烦恼,證菩提」,师云「得吾皮」;
道育云「迷即烦恼,悟即菩提」,师云「得吾肉」;
慧可云「本无烦恼,元是菩提」,师云「得吾髓」。
来书云此语不契《祖堂》及《传灯录》,谓是道听途说,采乎鄙俚之谈,而不知此出《圭峰后集》。
裴相国休问禅法宗徒源流浅深,密禅师因为答释,广叙诸宗直出傍传,源同派别,首云「达磨直出慧可,傍传道育及尼总持」。
乃示三人见解亲疏,故有斯语。
此之《后集》印本见存,南北相传,流行不绝。
曾逢点授,因是得闻。
而况有唐圭峰禅师帝王问道,相国亲承,和会诸宗,集成禅藏,制《禅源诠都序》两卷及兹《后集》,为世所贵,何为鄙俚之谈,岂是道听途说。
此乃禅门自生矛盾,固非讲士敢此讥呵。
只如《祖堂》,亦是人师集录,谁是谁非,言何容易。
夫法本无说,说必被机,机发在缘,缘有宾主。
故诸圣人抑彼扬此,是一非诸。
补处逸多,尚受折于维摩诘
上首尸利,甘负屈于庵提遮。
岂补处纳言,上首暗理?
盖知缘不在己,是以功让于他。
以至正像法中,华竺宗主空有更破,性相互非。
业禅者屡斥寻文,传教者或讥暗證。
皆为进于初学,欲使深于本宗。
《智论》立悉檀被机禅经用四随益物,设化之法,大体合然。
但以假名,引令入实,不得其意,宁免生疑。
来书又云:「今或有师云达磨之道但接下根,未通上智」,又云「悟即心之理,昧心外之法」。
未审此语何文所载,何处亲闻?
无求闾巷之音,而构诬罔之说,道听途说,事有所归矣。
且夫信行法行,各有利根钝根;
唯色唯心,岂分内法外法?
刹那九世,一念三千,理事俱融,频彰指要。
既蒙顾视,合察源流。
愿存为法之心,广阐利人之道,俾信法根性,从说默开明。
无使磨子孙,独能破立;
智者宗裔,全废抑扬。
则彼众当机,有趣真之路;
令此宗来学,绝入理之门。
禅师悟彻一心,辩超千古,为佛祖之了使,作人天之导师。
希开博济之怀,勿任偏情之执。
讲忏之隙,仓卒奉酬,幸无以朴野而见诮焉。
不宣。
延庆院住持、传天台教观比丘知礼拜手上复。
按:《四明尊者行录》卷四,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四六。
宝林寺六景 其六 锡峰 明 · 释性晓
七言绝句 押东韵
曹山万屻翠巃嵷,再进竿头路可通。
昔日隐峰何处去,空留一锡白云中(以上民国温廷敬潮州诗萃》闰编卷一)
按:李君明整理